代代花又名枳壳花、酸橙花,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酸橙的干燥花蕾,是国家卫健委公布的首批药食同源 中药材之一。其名源于果实“隔年花果同存”的特性,寓意“代代相传”,《中华本草》载其“理气宽胸,和胃止呕”,为
麦冬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。性微寒,味甘、微苦。麦冬原产中国,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阴湿处、林下或溪旁;喜温暖湿润、降雨充沛的气候条件和较荫蔽的环境,耐寒,忌强光和高温。在《神农本
薄荷,古称“水苏”“蕃荷菜”,是中医常用的药食两用植物。多生于山野湿地河旁,根茎横生地下,是一种有特种经济价值的芳香作物。它是发汗解热药,治流行性感冒、头疼、目赤、身热、咽喉、牙床肿痛等症。新鲜采摘的
佛手又名佛手柑、五指柑,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干燥果实,最早记载于《滇南本草》,后被《本草纲目》收录,称其“治气舒肝,和胃化痰”。《中国药典》将其归为理气药,现代卫健委将其列入药食同源目录,兼具疏肝、健脾
春季阳气升发,容易伤阴,可食用百合、山药、红枣等养阴食物。百合是百合科植物百合、细叶百合、麝香百合等干燥肉质鳞叶。秋冬采挖,洗净剥取鳞片,用沸水捞过或微蒸后,焙干或晒干。
菊花作为药食同源的代表,自古被中医典籍收录。《神农本草经》将其列为上品,称其“主风头眩、肿痛、目欲脱、泪出,皮肤死肌”。近年来,随着健康养生意识增强,菊花不仅用于传统茶饮,还作为食材创新入菜,成为春季
“长肌肤,润泽颜色,可作面脂”,此句所言为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记录的白芷,五代的《日华子本草》中写道:“白芷能止痛生肌,去面疵肤瘢。”慈禧太后的著名美容秘方“玉容散”,白芷乃是其君药。
枸杞子被誉为"四季养生果",尤其适合春季调和阴阳。作为传统中药材,被列为“上品药”,其功效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就有记载,强调其清热、补虚、强筋骨的作用,长期服用可延缓衰老。
淡豆豉,又称香豉、淡豉、大豆鼓等,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,是中国最古老的发酵食品之一。最初作为调味品流行于民间,到了南北朝,人们发现咸豆豉还能治疗伤寒、头痛等疾病。到了唐代,出现了不加食
薏苡仁是一味药食两用中药,又叫薏米、薏珠子等,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。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,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,由于薏苡仁营养价值极高,被誉为“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”。
山药,一种常见的食材,被誉为“食疗养生佳品”。在我国,山药有着几千年的栽培历史,早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就有记载。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,山药既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,又具备多种药用功效,为人们所喜爱。
牡蛎在地球上生存了2亿年,被称为滋养人类的“海中牛奶”。《神农本草经》里把牡蛎列为上品,其不光是大海赠予的救命粮,更是促进大脑发育的高级营养物。
火麻仁,源自大麻植物的成熟种子。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,火麻仁被列为上品药,被认为具有滋润燥热、滑肠通便的功效。广西巴马的长寿村就以食用火麻而闻名。
大枣也叫红枣,营养价值极高,可说是“百果之首”,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,红枣含有蛋白质、有机酸、维生素A、维生素C 、钙元素、氨基酸等营养成分。其维生素含量最高,故称“活维生素丸”。
玉竹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草药之一,主要产于中国南方的湖南、云南、贵州、广西等地,其干燥根茎即为我们常说的中药材"玉竹"。
党参也叫台参、仙草根、中灵草等,为桔梗科党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,是我国常用中药之一。党参最早出现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,被列为上品药物。清朝《本草从新》中也指出:“党参能补中气、和脾胃、补血消食,治一切虚损
龙眼肉具有上千年的药用历史,早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就有记载:龙眼肉有治疗“五脏邪气,安志厌食”的功效,称“久服强魂聪明,轻身不老,通神明”。更是被《中国药典》收录,记载龙眼肉具有补益心脾,养血安神的功能
茯苓,作为一种利水渗湿的药食同源物,在中国的食用历史已经超过两千年。在我国梅雨季节绵长的南方地区更受偏爱,人们以茯苓入茶饮、入羹汤、做糕点、做菜肴,关于茯苓的食法可谓是不计其数,被古人称为“四时神药”
益智仁是外来药材,古书中称出自昆仑国,也就是现在的南亚岛国,到了唐朝的时候,我国岭南地区已经有种植了。
橘红的果皮是传统中药,以化州产的著称,化州橘红因而得名。相传发现于南朝·宋时,自古以来就有“南方人参”之称和“一片值一金”的说法。